2023年5月27日上午,由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浙江省脑机协同智能重点实验室主办的浙江省“领雁”重点研发攻关计划项目启动会议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下沙校区顺利举行。
本次会议出席人员包括浙江省脑机协同智能重点实验室孔万增教授、张建海教授、彭勇教授、曾虹教授、戴玮辰副教授以及朱莉老师。同时项目启动会邀请了项目合作方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高峰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康复科熊冰主任,浙江大学王敏敏博士后,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杨桂芬医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洪珍梅医师以及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高云园教授参会。
本次会议主要围绕“基于多模态混合的双向闭环个性化脑机康复及评估关键技术研究”这一项目展开讨论。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约有1.9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失能失智人数约为4500万,占到老年人口的16.9%,其中又以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特点的脑卒中在老年疾病中尤为严重。目前,康复干预是促进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主要手段。医学研究表明,发病后 3 个月内是最佳康复期,因此脑卒中治疗中康复干预应尽早介入。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提升,康复治疗已得到全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并成为广大失能和残疾人群的重要治疗选项。但目前临床使用的卒中康复手段和设备还比较简单,存在模式被动、手段单一、交互性差、个性化不足以及评估反馈不及时等问题,基于脑机接口的主动康复技术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崭新和可行的思路。
脑机接口技术目前正从传统的单向、开环的输出控制模式,发展到双向闭环的互适应交互模式,并朝着脑机深度融合的方向发展。相比于单向脑机接口,双向脑机接口可以提供一种更直接、自然的脑机交互方式。开展多模态混合的双向闭环脑机康复及评价技术的研究,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和自主掌握、研发脑机接口核心技术打破美国技术封锁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战略价值。
杭电承担方指出,基于康复器械的卒中康复技术由于目前现有的康复器械系统大都仅对患者肢体进行预定模式的训练,缺少患者的主动参与和相应反馈,康复效果有待提高。基于脑机接口的卒中康复技术在运动功能康复领域的有效性已经得到初步验证,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仍然存在模态单一、双向交互弱、普适性不足以及评估手段不完善等问题,导致患者参与康复意愿不强、认知与运动功能康复两者顾此失彼、系统通用性不强以及康复与评估相脱离等康复难点,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和推广。
浙江大学高峰教授、熊冰教授等项目合作方专家指出,基于神经调控的卒中康复技术包括虚拟现实(VR)、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电)以及经颅磁刺激(TMS,磁)的技术还处于初步阶段,单一神经调控技术的反馈效果有限。因此,有必要在将多种电刺激与非电刺激的神经信息输入方面进一步加深研究,形成电、光、磁、声等手段优势互补,以取得理论和技术上的突破。
会议的最后,孔万增书记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以及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签订了合作协议。此次的合作将进一步提升我校计算机学科在国内脑机接口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宽交叉学科发展的思路。